李奇霖:【萬字深度】博彩之城澳門的金融路

李奇霖:【萬字深度】博彩之城澳門的金融路

日期:2020-08-22 21:01:30

澳門作為袖珍型經濟體,回歸祖國後經濟飛速發展。但產業結構過度依賴博彩業,給經濟長期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視角下,研究澳門的金融業創新和轉型,對強化澳珠跨境合作的區域引領作用,尋求澳門和灣區其它城市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經濟和諧相融的有效路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概況

(一)回歸二十一載,實現跨越式發展

澳門,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裏,總人口67.2萬(2019年8月數據),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得益於回歸後“一國兩制”政策的支持,澳門已經發展為國際自由港和世界旅遊中心,也是世界知名的博彩之城。憑借博彩業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澳門回歸後經濟飛速發展,GDP從1999年的518.7億澳門元躍升到2018年的4403.2億澳門元,19年的時間裏增長了7.5倍。人均GDP從1999年的12.1萬澳門元,提高到2018年的66.7萬澳門元,以美元計價的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二。

隨著博彩業和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回歸後澳門特區的失業率穩步回落,從1999年的6.6%下降到2018年的1.7%。

澳門註重發展成果惠及民眾。2008年澳門政府首次提出“年度現金分享計劃”,向每名澳門永久性居民發放5000澳門元、每名非永久性居民發放3000澳門元的現金分紅。到2019年,現金分紅分別提高到10000澳門元和6000澳門元。

(二)經濟高度依賴博彩業

澳門經濟迎來迅猛發展,最大的“法寶”可以說是博彩業。回歸初期,澳門政府就確立了“以博彩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通過公開競投、公司轉批的方式,下發了6個博彩經營權牌照,正式引入競爭機制,博彩業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數據顯示,澳門博彩業毛收入從2002年的235.0億澳門元,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峰值3618.7億澳門元。

博彩業快速發展,使其成為澳門的支柱產業。博彩業的GDP占比,從1999年的30.1%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峰值63.0%,近年雖有所回落,但2018年仍然高達50.5%,遠超其它行業。

博彩業在澳門“一家獨大”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澳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首先,人才等資源都向博彩業集中,制約了其它產業的發展,這又使得澳門的產業結構更加單一化。其次,博彩業高速發展加劇了收入兩極分化的現象。最後,澳門產業結構“博彩獨大”,也是它難以融入灣區經濟的重要障礙。

近幾年,由於內地經濟放緩和反腐、海外其它博彩城市競爭壓力等原因,澳門博彩業的毛收入和產值有所收縮,一直未能突破2013年的峰值。相關制約因素預計未來幾年內也難以出現大的改善。因此,澳門降低對博彩業的依賴、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的任務可謂迫在眉睫。

2

澳門發展特色金融業務的基礎、優勢和障礙

作為袖珍型經濟體,依托內地經濟市場和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澳門可以發展特色金融業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到“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與鄰近地區錯位發展,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臺、中葡金融服務平臺。”

目前來看,澳門的金融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發展特色金融業務具有諸多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障礙。

(一)澳門金融業現狀

盡管金融業是澳門除博彩旅遊業之外的三大支柱性產業之一,而且2013年以來金融業GDP占比有所回升,但仍不到7%,遠遠低於博彩業的比例。

澳門特區的金融機構組成較為單一,主要是銀行和保險公司。2018年年底,澳門有29家銀行、24家保險公司,以及少數其它金融機構。

 

銀行業是澳門金融業的絕對主體,而且資產質量優異。2019年11月,澳門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為1.98萬億澳門元,占澳門金融業總資產的90%以上。澳門銀行業也始終保持著優異的資產質量、充足的資本和充裕的流動性。截至2018年年底,澳門銀行業不良貸款比例維持在0.2%的低水平,遠遠低於二十年前20%左右的高位。同期資本充足率達到了14.8%,大幅高於巴塞爾協議要求的8%。

金融市場方面,目前澳門還沒有外匯、黃金和證券市場等資本市場。

總的來說,澳門當前的金融業結構較為單一,還有諸多方面需要完善。

(二)澳門發展金融業的優勢

盡管目前澳門的金融業結構較為單一,但它有眾多優勢,為其發展特色金融業提供支撐。

1、政策大力支持

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政策上都給予了澳門發展金融業大力支持。

2016年,澳門特區政府推出了首個《五年計劃》,提出發展具有澳門特色的金融產業,涵蓋融資租賃、中葡人民幣結算、財富管理業務以及其它的一系列金融服務。

2017年12月,澳門金融管理局與中國銀監會共同簽署了《關於發展澳門特色金融的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增強金融業在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進程中的貢獻,助力澳門特色金融服務的發展。

2018年5月,澳門人民幣清算行獲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間接參與行,進一步豐富了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渠道選擇,強化澳門特區的中葡人民幣清算中心建設。

2018年9月,澳門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了《關於相關金融政策和金融監管合作的備忘錄》,雙方共同推動澳門特區發揮制度優勢,穩健發展特色金融,特別是融資租賃、中葡人民幣清算及財富管理業務,並在其他相關金融市場方面加強合作。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的三個定位,即: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該綱要裏明確指出,支持澳門建設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並積極研究打造綠色金融平臺,支持澳門發展特色金融相關業務,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澳門企業與內地企業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企業合作,以此拓寬國際投資項目,並為內地企業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或國家進一步合作給予更專業化支持。

2019年12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進一步便利澳門個人人民幣跨境匯款業務,將澳門居民個人每人每天向內地人民幣同名賬戶匯款限額由5萬元提高至8萬元。

2019年12月19日,為進一步滿足澳門居民的跨境支付需求,按照民生支付先行思路,中國人民銀行在澳門回歸20周年之際,出臺了系列支付便利化措施:一是推動澳門本地電子錢包在內地使用;二是組織開展澳門代理見證開戶試點。

2019年12月20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消息稱,實施支持澳門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進一步加強澳門與內地金融合作,支持澳門經濟金融發展,銀保監會決定:(1)鼓勵和支持澳門的銀行在內地設立機構,開展業務;(2)將澳門納入內地保險資金境外可投資的地區,支持內地保險資金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投資澳門地區;(3)支持內地融資租賃企業落戶澳門,助力澳門特色金融發展。

2019年12月20日,外匯局表態進一步便利橫琴澳門投資企業跨境投融資,主要包括:(1)開展外債登記管理改革試點,橫琴澳資企業可按凈資產2倍到所在地外匯局辦理外債登記,並直接在銀行辦理資金匯出入等手續;(2)靈活調整借債模式,允許橫琴澳資企業根據需要靈活調整借債模式,如目前仍為“投註差”模式的,可以調整為宏觀審慎模式;(3)進一步放寬外債幣種限制,允許橫琴澳資企業外債簽約幣種與提款幣種和償還幣種不一致等。

2、監管規則與國際接軌

近年來澳門各項金融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並積極與國際接軌。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所提倡的監管原則與要求,在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小組(FATF)建議下而制定的《金融體系法律制度》,以及其它一系列監管指引的引領下,澳門金融業的監管與國際標準趨同,具備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監管基礎。

3、高度對外開放,沒有資本管制

澳門是全球最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經濟體之一,奉行自由市場的經濟規則。同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商業運作準則和國際接軌,投資營商手續簡便。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擁有決定澳門貨幣的發行主權。澳門元通過與港幣掛鉤的形式間接與美元掛鉤,從而形成聯系匯率制度,再加上充足的外匯儲備,使澳門幣的信用和可兌換性均表現尚佳。

作為資本自由流動的地區,澳門沒有外匯管制,資金可自由出入,這也是澳門發展金融業的優勢之一。

4、實行避稅港的稅制,具有稅收優勢

澳門實行以直接稅為主體的避稅港稅收制度,具有稅種少、稅率低、稅負輕、實行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等特點。博彩業和旅遊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也是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正是因澳門的大部分稅收收入來自博彩業而非居民稅收,使得澳門相對於其他地區擁有更低的稅率水平,能夠讓澳門本土企業以及外來的投資者只需承擔相對較低的稅負壓力。

因此,在稅收制度上,也為澳門發展金融業提供了制度紅利。

5、作為袖珍型經濟體,轉型相對容易

無論是從占地面積,還是人口規模,亦或是從經濟體量看,澳門都是典型的袖珍型經濟體。因此,澳門發展金融業、推動金融業改革相對容易,也更具可控性。

此外,澳門經濟和社會較為穩定,和中央政府的溝通也較為通暢。在金融業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可以爭取中央、廣東省和珠三角九市的政策支持。

(三)澳門發展金融業的障礙

但澳門在發展金融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障礙。

1、產業結構單一化,導致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

產業結構單一化降低了澳門經濟的抗打擊、防風險能力,也制約了長期發展的動力,這也是澳門轉型金融業的現實基礎和觸發因素。

但發展金融業的同時,需要防範對博彩業的沖擊,比如資金過快從博彩業向金融業轉移,從而導致博彩業收縮,進而拖累整體經濟的風險。

此外,“博彩獨大”又割裂了澳門與內地的產業紐帶。如何在實業層面連接不強的情況下,將澳門和內地在金融層面有機融合,需要深入研究。

2、金融人才資源匱乏

人力資源供需不平衡和人才資源匱乏,一直是困擾澳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在金融行業上表現得尤為嚴重。由於金融業是知識密集型行業,人員素質決定了金融服務質量,澳門金融人才短缺是澳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根據澳門科技大學發布的《2016—2019年澳門金融業未來人才需求調研報告》,金融業就業人口數占總就業人口數的比例不到3%(其中完成高等教育的從業人員占比僅有50%),預計未來幾年內保險業和銀行業人才缺口約為1500人。

由於澳門的特色金融業剛剛起步,難以預測出特色金融業人才缺口的準確數據,但可以確定的是金融業人才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此外,澳門嚴重缺乏土地資源,也限制了人才的引進。澳門地區陸地面積狹小,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固有限制。這也容易導致房價上漲和居民生活質量下降,增加了引進人才的難度。

3、澳門和內地的金融合作仍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

除了上面提到的,如何在內地與澳門實業層面連接不強的情況下對接金融業外,當前的粵澳金融合作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澳門和內地在制度層面上有諸多差異。內地與澳門之間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涉及到不同的貨幣、不同的匯率形成機制、不同的資本管制政策、不同的金融體制等。受制於不同的社會制度、法律體系、金融體系,粵澳之間的資金融通存在不少障礙,這也是限制內地對澳門發展金融業支持力度的最大障礙。

第二,澳門和內地在金融上的信息不對稱。相關的信息、政策宣介、交流平臺等金融服務配套設施相對不足,目前還不能做到信息充分共享。

第三,缺乏系統性的政策引導。目前澳門和內地金融合作方面,已經推出的政策和措施大多屬於“散點式”改革,缺乏系統性和有序性。這不僅會增加實際操作上的成本,也會導致部分政策難以落地,難以實現改革目的。此外,缺乏系統性的改革,可能還會產生政策之間相互掣肘的問題。

3

他山之石: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為了探究作為一個以博彩為主導產業、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密度較高的袖珍型經濟體澳門如何發展金融業,我們從商業環境、人才資源、基礎設施等多個角度,分析了新加坡、盧森堡和摩納哥的成功經驗,供澳門參考借鑒。

(一)新加坡:大力發展離岸金融

新加坡憑借著719.1平方公裏土地面積和564萬人口,成為國際知名的金融中心,資本市場服務業發達。

根據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2019年9月共同發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26)》,新加坡在全球各金融中心中位列第四。

新加坡在金融創新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很多。亞洲金融危機前,從其發展過程和主要業務情況看,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新加坡較早開放資本項目,政府也積極鼓勵和支持離岸金融業務創新。

1968年美洲銀行新加坡分行,獲準在銀行內部設立一個亞洲貨幣經營單位,以歐洲貨幣市場同樣的方式接受非居民的外國貨幣存款,為非居民進行外匯交易以及資金借貸等各項業務,由此開創了以新加坡為中心的亞洲貨幣市場。

1971年新加坡發展銀行成功發行第一批亞洲美元債券。

1977年第一批大額美元浮動利率可轉讓存單獲準在新加坡亞洲美元市場發行。

1990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首倡歐洲日元期貨合約的期權交易。

目前新加坡已經形成了由完全執照銀行、限制性執照銀行、離岸性執照銀行三類銀行構成的分離性離岸金融體系。這樣的體系安排,既吸引了國外銀行進入新加坡金融市場,又有效地保護了本國銀行業的發展。

二是稅收優惠。新加坡在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在稅收及金融機構經營環境等方面不斷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新加坡金融業的稅率不僅低,政府還根據金融業發展規劃,確定稅收優惠的方向。

亞洲金融危機前,新加坡已經初步確立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新加坡在繼續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同時,強化了制度和法律環境的建設,以及加快對外開放。

一是加強金融監管,完善法律制度。監管方面,1998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改變了監管理念,從比較嚴格的管制向有選擇性的監管、從合規監管向風險監管轉變。在繼續保持嚴格監管標準的同時,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適度放寬金融監管。法律制度方面,亞洲金融危機後新加坡政府不斷出臺新的金融法律,如《證券與期貨法》、《存款法》等。

二是加大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的對外開放。

銀行業方面,進一步開放讓外資銀行進入新加坡國內市場;為外資銀行簽發新銀行執照,稱為特準全面銀行;增加限制性銀行的數目,允許岸外銀行在批發新加坡元的交易方面享有更大靈活性。

證券業方面,2000年1月起外資機構為新加坡投資者處理的最低交易額從原先的500萬新元下調至50萬新元,2001年以後取消最低交易額限制。

保險業方面,2000年3月開始全面開放直接保險業,直接保險商獲取執照不受數量限制;撤消外國投資者不得擁有本地保險公司49%以上股權的限制;準許合格的申請人進場執業保險經紀;繼續開放再保險和專屬保險市場。

(二)盧森堡:銀行業發達,幾乎覆蓋所有銀行業務

盧森堡人均GDP位列全球第一,是西歐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其發展歷史上,也曾經歷過主導產業從鋼鐵轉移到金融業的過程。相似的發達程度,相似的轉型歷史,盧森堡的經驗,能夠為澳門探索金融創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金融業和批發零售業目前是盧森堡的兩大支柱產業。2016年批發零售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16.5%,而金融業位居第二,占比15.0%。GDP占比方面,金融業占比最高,達到了26.2%,而批發零售業為9.6%。

 

盧森堡作為一個資源並不豐富的袖珍型國家,金融業快速發展,並躍升為全球最富裕國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銀行業務品種多樣化,適應市場需求。二戰後盧森堡銀行業迅速發展,在經營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隨著國際銀行業務的不斷發展,新業務品種不斷豐富。從目前全球銀行所開展的業務來看,盧森堡銀行業幾乎覆蓋了所有的銀行業務品種。

盧森堡已經形成了分類齊全、品種繁多的銀行業務體系。這不僅為全世界、特別是歐美客戶提供了各種銀行服務,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客戶來盧森堡開展銀行業務,同時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銀行來此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使盧森堡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得以鞏固和完善。

第二,完備的監管體系,保障了銀行業的穩定。盧森堡的金融機構主要由盧森堡貨幣局負責監管,貨幣局的主要職責包括發行貨幣、頒布金融法規、公布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批準金融機構設立與合並、監督金融機構法律執行情況、檢查金融機構財務狀況和職業道德等。

第三,具備高素質的金融人才,為金融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金融業作為盧森堡的支柱行業,從業人數占比一直位居前列,龐大的從業人員是金融業發展、壯大的支撐,更重要的是沒有語言障礙。

第四,稅收優惠吸引了資金湧入。和周邊國家相比,盧森堡在稅收方面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即免征存款和債券投資利息預提稅。依靠這一優勢,盧森堡銀行業在吸納存款時具有競爭力,提高了銀行業的經營收益。

第五,保護儲戶利益,吸引眾多客戶。盧森堡具有嚴格的銀行保密法,不僅保護了客戶的利益,同時也保證了銀行和金融公司正常業務活動的開展。此外,盧森堡長期以來實行存款保險制度,維護儲戶的利益。

(三)摩納哥:全球知名“私人銀行中心”

摩納哥是世界第二小國,面積僅為1.98平方公裏,人口不到4萬人。摩納哥和澳門一樣,博彩業高度發達,兩地都具有經濟高度發達、面積狹小、地價奇高的特點。

但摩納哥和澳門,有兩個明顯的不同。一是摩納哥的金融業發達,在GFCI26指數排名中,摩納哥位居第41名。二是和澳門高度依賴博彩業不同,摩納哥的產業結構多元化,科技服務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是其三大主要產業,占GDP的比例過半,而博彩業在GDP中的比例並不高,2018年占比不到5%。

由於摩納哥在金融業的廣度、深度以及金融中心的輻射力上遠遠比不上倫敦、紐約等國際知名金融中心,因此摩納哥金融業並沒有遵循這些知名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發展路徑,而是發展特色化金融業務。

摩納哥屬於“本地專業化”金融中心,它是世界上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和“資產管理中心”,85%的客戶是離岸顧客。摩納哥采取了差異化道路,把服務對象集中在私人理財而不是公司理財上,從而避免了同英國、盧森堡或瑞士的金融機構直接競爭。通過這種差異化策略,在國際金融中心中獲得一席之地。

4

澳門如何發展金融業?

新加坡、盧森堡和摩納哥,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認為,澳門在發展金融業的過程中,也應該堅持走特色化之路。具體來看,可以圍繞以下幾點推進。

(一)加強粵澳金融合作

粵澳兩地合作歷史悠久,特別是珠海作為粵澳合作的前沿陣地,和澳門交流密切。長期的合作交流,為粵澳金融合作奠定基礎。

近年來,粵澳雙方也在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合作,先後簽署了《關於推動澳門財政資金參與粵澳合作項目建設的框架協議》、《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合作備忘》、《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等文件。

粵澳金融合作,可以充分發揮橫琴的區位優勢。橫琴是第三個國家級新區,作為粵澳合作的載體之一,有優良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發展環境,可以承接澳門及海外金融機構後臺產業的轉移。

在完善粵澳兩地具體的金融合作上,可以分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銀行業。向內地大力引進澳門的銀行機構,支持首單銀行不良資產跨境轉讓業務等。

二是證券業。充分發揮廣東省的券商數量優勢,鼓勵內地券商“走出去”,抓住澳門或將成立證券交易所的機會,在自身擴張的同時帶動澳門證券業發展。

三是保險業。可支持粵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和跨境醫療保險產品,積極推動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建設等。可支持內地與澳門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可支持澳門的保險公司在內地設立營業機構或通過參股的方式進入內地市場,參與和分享內地保險市場的發展。加強粵澳兩地之間在保險產品研發、業務經營和運作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可以考慮粵港澳三地開展保險互認,放寬異地保險支付限制。

四是基金業。參考粵澳合作發展基金的模式,支持產業發展。2018年5月廣東與澳門共同出資設立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首期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粵澳合作的首個基金正式啟動運作。粵澳基金將重點主要負責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持重大平臺建設、培育新興產業。可借鑒粵澳基金的經驗,設立其它基金,用以支持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等多個產業。

五是債券市場。探索支持粵澳企業跨境發行人民幣債券。比如,允許在廣東註冊經營的澳資企業進入銀行間市場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支持在珠海橫琴新區註冊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在澳門發行人民幣債券等。

六是金融監管。完善粵澳兩地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合作和信息交流的機制。建立粵澳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加強跨境金融機構監管和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合作。建立跨境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合作機制,完善粵澳兩地投資者的保護機制和維權機制。要積極推動粵澳兩地在金融制度和法規的創新、調整的步調同步,方向一致。

七是金融服務便利化。大力推動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簡化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手續。擴大澳門與內地居民和金融機構跨境投資的空間,穩步擴大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降低投資成本,增加信息流通渠道。

八是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流研討。除繼續加強政府層面的信息交流機制外,還要在金融機構層面建立信息交流機制,防範金融風險。同時,支持和鼓勵兩地金融同業協會開展經常性、制度化的交流,通過舉辦合作論壇、銀企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建立民間組織的信息交流機制,加強粵澳兩地在金融理論和實踐上的研究探討。

(二)建立葡語國家的人民幣國際清算中心與金融服務平臺

中國和葡語國家的貿易額,從2004年的183億美元,躍升至2018年的近1500億美元。合作的領域,也從貨物貿易擴展到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資源及金融等。諸多葡語國家的人民幣外匯儲備規模逐步提高,比如莫桑比克的人民幣外匯儲備占比已經達到10%。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無論是中國,還是巴西、莫桑比克、安哥拉等葡語國家,對於加強雙方合作都有著較強需求。

但中國和葡語國家在發展水平、經濟規模、政治體制、社會觀念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合作尚存在一定障礙。而澳門與葡語國家,有著天然的親近優勢。

因此,有基礎將澳門打造為中葡合作的橋梁,使澳門充分發揮“走出去,引進來”的通道作用。

可以探索在澳門建立葡語國家的人民幣清算中心,在支持國家戰略的同時分享人民幣國際化紅利。澳門特區政府也正在大力推行這一計劃,目前澳門已獲人民銀行批準為葡語國家銀行同業提供人民幣清算業務。

2019年1月,由澳門金融管理局主辦,中國銀行(3.530, 0.03, 0.86%)澳門分行及羅安達分行協辦的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推介會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舉行。此次會議旨在強化澳門的人民幣金融基礎設施,著力推動葡語國家企業及金融機構使用澳門特區的人民幣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澳門銀行業與葡語國家銀行業的溝通、互訪與合作,豐富雙邊銀行業資金往來渠道,推廣澳門的人民幣清算平臺。

此外,還可以建立澳門與葡語國家的合作基金,以此豐富中葡之間的經貿合作。

以中葡基金(全稱為“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為例。中葡基金是2010年中國政府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上宣布的合作舉措之一,基金總規模為10億美元。中葡基金自2013年6月成立後在促進中國企業和葡語國家企業間的金融、投資和經貿合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17年6月,中葡基金正式落戶澳門。該基金已投資莫桑比克農業園、安哥拉輸配電及供水器材、巴西太陽能(3.350, -0.05, -1.47%)電站等項目,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澳門還致力於打造葡語國家投融資服務平臺,充分利用澳門的中資銀行和葡資銀行的網絡,輻射中國內地和葡語國家發展融資租賃業務,發展綠色金融業務。葡語國家融資租賃平臺、葡語國家貴金屬(黃金)交易平臺也正在推行中。

(三)發展創投基金

對高科技產業來說,從早期研發到成果商業化需要時間。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更為重要的是,該項科技面臨著能否研發成功、性能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成果轉化是否順利、是否受到市場認可等重重挑戰,有著極大不確定性和極高風險。

因此,科技創新的投資屬於高風險投資,但一旦成功也意味著巨額回報。目前澳門的金融業還較為傳統,以銀行業為主,風投市場並不健全。未來澳門可以探索發展創投產業,以珠三角九市的高科技產業為主體,輻射全國。

(四)探索成立交易所

目前澳門金融業最大的發展障礙在於沒有獨立的資本市場,包括外匯市場、期貨市場、證券市場等。因此,澳門金融業發展想要取得大的突破,需要成立交易所和發展資本市場。

第一,可以探索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

前文提到,發展創業投資基金是澳門發展金融業的方向之一。但對風險投資基金來說,能否順利退出,是創投產業繁榮發展的基礎。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有助於澳門創投產業的發展。

目前,廣東省共有4.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但已上市的占比不到1.8%。因此,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科創型企業來說,有登陸資本市場融資的需求。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可以作為滬深交易所和港交所的補充,更好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的直接融資需求。

澳門的證券市場還可以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的主戰場,它將承載離岸人民幣銀行業務、基金業務、股票業務以及離岸人民幣資產管理。

總之,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無論是對澳門特區本身,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甚至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澳門證券交易所的定位可以是以人民幣為主的、離岸的、面向科技型企業的金融市場。據媒體報道,有關部門目前已經在開展澳門交易所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探索設立期貨交易所。

期貨市場的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一個成熟的期貨交易所也必然是充分開放的。國際化的期貨市場對於我國通過期貨市場參與全球資源、財富分配十分有益。隨著國內企業的國際化程度的增強,企業對於定價服務、規避風險的需求逐漸提升,期貨莫過於為最有效的工具。國際化的期貨市場可以更好地服務越來越國際化的企業,更好地服務對外開放的中國經濟。我國近年來也在不斷采取各種措施推動期貨市場的國際化。

由於監管和體制等多方面因素,內地期貨交易所大多開放程度不高。如果能夠設立“澳門期貨交易所”,將能夠充分發揮澳門特區的定位,進一步實現期貨市場國際化。

基於“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定位,澳門期貨交易所可以為中葡開拓更大的合作空間,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服務功能,促進中葡商貿發展。具體的商品品種可以從葡語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中篩選,例如咖啡、可可、腰果、玉米、大豆等。

從國內經驗看,期貨交易所的成立對當地經濟也有拉動作用。比如大連商品交易所,依托品種交割庫推動地區倉儲物流業發展,吸引一批機構入駐大連。因此,如果在澳門設立期貨交易所,也會對澳門經濟產生促進作用。

(五)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積極運用外匯儲備

主權財富基金是指國家或政府,為利用外匯儲備在全球範圍內投資而設立的基金。目前外匯儲備積極管理在全球已形成一種趨勢,通過成立主權財富基金來管理外匯儲備,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政府的選擇。

澳門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特區政府積累了大量財政資金。2000年到2018年,澳門公共財政收入增長了13.3倍。2012年澳門正式開始實施財政儲備制度,將歷年滾存的盈余劃分為基本儲備和超額儲備來進行管理。截至2018年年底,澳門財政儲備的資產總額達到了5088億澳門元。

盡管澳門財政儲備規模不斷增長,但投資回報率卻並不理想。除2014年和2017年外,其余幾年財政儲備的投資回報率均不足1%,2014年到2018年澳門特區財政儲備資產平均的投資回報率僅為1.7%。

投資回報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澳門特區儲備資產管理風格偏保守,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

為提高儲備資產的投資回報率,澳門特區政府可適當調整財政儲備資產的管理風格。可以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將一部分儲備資產註入主權財富基金,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實現對儲備資產的積極管理,從而保值增值。

新加坡的經驗值得澳門借鑒。1974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淡馬錫控股公司,新加坡財政部是淡馬錫的唯一股東。淡馬錫的投資組合涉及金融、媒體與電信、交通與工業及消費與房地產,涉及企業多達 2000余家。淡馬錫經營的最大特點為以商業原則為導向進行市場化運作,追求投資高收益,投資過程不受新加坡政府的影響。自1974年成立至今,復合年化股東總回報率高達15%。

參考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的經驗,我們認為澳門在設立主權財富基金時應註意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政府與基金管理者的職責與權力關系。政府應當基於公共利益對基金的政策目標、風險承受範圍、投資對象給予指引,但同時又通過市場化治理結構指導公司管理層,給予基金充分的獨立性。

第二,謹慎投資,確保在風險可承受的範圍內爭取投資的長遠價值最大化。一般來講,主權財富基金在成立初期應傾向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隨著管理能力的不斷增強,逐漸加大風險偏好。

第三,重視主權財富基金的風險管理。主權財富基金內部的風控部門、內部審計部門等應當定期評估投資風險,並根據風險與市場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投資組合,保證基金投資不會承受過大的風險,從而避免財政儲備資產的流失。

(六)加大高端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是澳門發展金融業的重要掣肘。有效的人才引進機制是澳門金融產業持續蓬勃發展的基礎,只有大力挖掘、培育和利用金融人才,締造高素質的金融人才梯隊才能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本保證。

澳門可以通過在當地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兩種方式解決該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鼓勵和引導高等教育機構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向金融專業傾斜。另一方面,應通過各種渠道引進金融高端人才,以補足人才需求的缺口,為金融服務業發展儲備人力資本。在子女入學、入境手續、醫療保險、養老基金、住房安置、居民身份等方面為高端人才提供便利條件。